【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作者如何通过亲身经历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2. 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并运用分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将一次冒险经历转化为人生启示。
2.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莫顿·亨特先生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请问谁能简单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1: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勇气和信心的故事。小时候,“我”和其他四个孩子一起爬山,由于害怕不敢继续往上爬,在半途被困住。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我”一步步地克服恐惧,最终成功到达山顶。
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当“我”感到绝望时,父亲是如何帮助“我”的?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精读课文
1. 品味语言
师:请找出文中描写“我”当时心理状态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生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极度紧张、害怕的心情。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的心跳比作鼓声,突出了内心的恐慌。还有其他类似的句子吗?
生3:“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自己。”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助感。
师:确实如此。“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更加剧了孤独与恐惧。这种描写增强了真实感,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我”的心情。
2. 探讨主题
师:那么,你觉得父亲给“我”的建议是什么?这对解决困难有何意义?
生4:父亲让“我”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过大而产生的压力。
师:说得对!父亲并没有直接抱“我”下来,而是指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这种方法不仅帮助“我”摆脱了困境,还教会了“我”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即无论多么艰难的任务,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去完成。
三、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当时是怎么做的?
生5:有一次考试前我很焦虑,觉得题目太难做不完。后来我就告诉自己不管结果怎样,先把会做的做完再说。结果发现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师:很棒!你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先把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一解决。希望今后大家也能保持这样的积极心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四、总结全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善于化整为零,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前进。希望大家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1. 故事情节回顾
2. 心理描写分析
3. 生活启示分享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