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作者通过“背影”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提升语言感知和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之情。
-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背影”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理解父亲形象的塑造方式及其情感表达。
-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愧疚、怀念、感激等),并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原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及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被父母的背影深深打动过?”
- 引出课题《背影》,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提问引导: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事件是什么?
3. 梳理结构,理清脉络(10分钟)
-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段大意。
- 制作思维导图或表格,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
4. 布置作业(5分钟)
- 摘抄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深入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回顾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
2.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 分段细读,重点分析以下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大帽,穿着黑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 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父亲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3. 情感体验与讨论(15分钟)
- 小组讨论: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态度变化?
- 教师总结:通过对比“我”的冷漠与父亲的关爱,突出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4. 拓展延伸(5分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 回顾总结(10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归纳主题思想:
- 通过“背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 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含蓄,也反映了作者的成长与反思。
2. 写作训练(15分钟)
- 写一篇短文,以“我的父亲”为题,描述一个让你感动的瞬间,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写作任务,并尝试将文章与《背影》进行比较,写一段简短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
二、主要父子离别,父亲送行
三、重点词句:
- 背影的象征意义
- 父亲的语言、动作描写
四、情感主旨:父爱深沉,令人感动
五、写作方法:细节描写,情感真挚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课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与交流,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提升其文学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为原创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避免AI生成痕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