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释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理念中的精神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儒家思想中对“仁”与“师”的尊重与传承,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地位。
- 难点:结合现实情境,思考“仁”与“师”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这一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材:《论语·卫灵公》选段
- 多媒体课件(含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任务:通读课文,标注疑问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遇到问题,你会直接向老师提出吗?”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师生关系”与“仁”的关系,引出课题《当仁不让于师》。
2. 文本解读(20分钟)
- 朗读感知: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与语气。
- 字词讲解:
- “当仁”:面对仁德之事。
- “不让”:不谦让,不推辞。
- “于师”:对于老师。
- 整句翻译:面对仁德之事,不应谦让于老师。
- 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互动,理解“当仁不让”不仅是对仁德的坚持,更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
3. 探究讨论(15分钟)
- 分组讨论:
“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需要‘当仁不让于师’?为什么?”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探讨,如课堂提问、学术争论等。
- 教师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强调了在道德与真理面前,不应因身份而退缩。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相关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引导学生思考“师”与“学”、“仁”与“智”的关系。
- 情境模拟:
假设你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讲解有误,你会怎么做?是选择沉默还是勇敢指出?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道德责任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求知路上要勇于质疑、敢于担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都能秉持这种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译文。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当仁不让”》,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含义:面对仁德,不逊于师
核心:仁、师、责任
现实意义:勇于质疑,敢于担当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内涵。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仍显吃力,今后可加强文言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