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稼穑格】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立身,亦赖五谷以养其身,六畜以济其用。古之圣贤,观天察地,知农事为本,遂有“稼穑”之说。所谓“稼穑格”,非五行命理中之格局,乃古人对农业、土地与人生关系之哲思,亦是士人修身齐家之根本。
稼穑者,耕种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有序,人勤地不懒。稼穑之劳,非仅为口腹之欲,实为立国之本,安民之基。《尚书》有云:“黎民阻饥,汝惟不恤。”故王者必重农桑,以养万民。稼穑之道,贵在勤勉,贵在守时,贵在顺应自然。
稼穑格者,非言命理之吉凶,而讲人生之根基。士人若不知稼穑之苦,何以体民情?若不习田亩之劳,何以知民生之艰?昔孟子曰:“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无田则贫。故君子当知稼穑,方可治国安邦。
稼穑格亦寓人生之理。人生如耕田,需深耕细作,不可急于求成。一岁一枯荣,年年皆有收。有人早年耕耘,晚岁丰收;有人终日劳作,却颗粒无收。此非天命,乃心术与方法之别也。稼穑之道,贵在持恒,贵在用心,贵在敬天爱人。
然今世之人,多离土背农,逐利而忘本。虽衣食无忧,却失其根本。稼穑之格,遂成古语,几近绝响。然吾以为,稼穑之精神,不可弃也。无论身处何地,皆当知农事之不易,惜五谷之珍贵。人若不知稼穑,便如无根之木,难成大器。
故曰:稼穑格者,非命理之说,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愿世人皆能识稼穑之重,怀敬畏之心,以农为本,以德为基,方能行稳致远,福泽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