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配套问题》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信息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配套问题
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25年4月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主要围绕“配套问题”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建模和求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如“配套问题”,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模型,帮助他们理解“配套”这一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配套问题”的基本含义及常见类型;
-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进行求解;
- 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信息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经历“建模—求解—检验”的全过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配套问题”的特点,能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准确提取数量关系,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问题案例材料、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配套问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配套问题”图片或视频,如:自行车的车轮与车身的搭配、书本与书包的组合等,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需要配套?如果数量不匹配会怎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配套”在生活中的意义。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出示例题:
某工厂生产一批自行车,每辆自行车需要1个车架和2个车轮。已知现有车架50个,车轮80个,问最多可以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每辆车需要1个车架和2个车轮;
- 车架和车轮的数量有限,如何合理安排才能最大化生产?
(3)引导学生尝试列方程:
设可组装x辆自行车,则需车架x个,车轮2x个。
根据题意得:
x ≤ 50(车架限制)
2x ≤ 80(车轮限制)
解得:x ≤ 50,x ≤ 40 → 最多可组装40辆自行车。
(4)教师总结:
在配套问题中,关键在于找出两种或多种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据此建立方程进行求解。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某学校计划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套课桌椅,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现有桌子30张,椅子60把,问最多能为多少名学生配备?
小组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强调配套问题中“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问题。
题目示例:
某工厂生产螺丝和螺母,每个螺丝需要一个螺母。现有螺丝120个,螺母100个,问最多能装配多少套?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配套问题的解决思路;
- 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类型的配套问题,如:饮料瓶与瓶盖、衣服与纽扣等。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配套现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其配套关系及可能的数学问题。
九、板书设计
```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配套问题
1. 配套问题的特点:
- 两种或多种物品按一定比例配套使用
- 数量受限于其中一种物品
2. 解题步骤:
- 分析问题,明确配套关系
- 设未知数,列方程
- 解方程,检验合理性
3. 例题解析:
x = 最多可组装的自行车数
x ≤ 50,2x ≤ 80 → x = 40
```
十、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配套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在列方程环节仍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基础训练与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