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之《带灯》有感】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贾平凹的名字始终如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处。他的作品往往以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打动人心。而《带灯》这部小说,正是他笔下最具现实关怀与人文温度的一部力作。
《带灯》讲述的是一个基层女干部——“带灯”——在乡村治理中的挣扎与坚守。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却在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承担着难以言说的压力与责任。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因为真实而令人动容。
贾平凹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苦难,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将乡村的现实、官场的无奈、人性的复杂娓娓道来。书中的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他们有各自的立场、情感和矛盾。这种写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的苦与痛,又是否被外界所看见?
“带灯”这个名字本身便充满了象征意义。灯,是光明的象征,是希望的寄托,也是指引方向的标志。而在小说中,“带灯”不仅是一个人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她像一盏微弱但坚定的灯,在黑暗中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哪怕周围的世界充满迷雾与泥泞。
读完《带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忽略了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而《带灯》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守护。
贾平凹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束光,哪怕只是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一小片天地。或许,这就是《带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也需要这样的人。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带灯”,在平凡中坚守,在沉默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