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译文,这个问题折磨我三天了,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1:24:29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译文】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著称。然而,在他的诗作中,也并非全是悲愤与感慨,有时也会流露出诙谐幽默的一面。《戏为六绝句》便是这样一组风格轻松、带有调侃意味的诗篇。这组诗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展现了杜甫对当时文学风气的思考与批评。

第一首: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诗人当时的风格,如今有些人却嘲笑他们写得不够厚重。你们这些人,终将被历史遗忘,而他们的作品却像江河一样,流传千古。

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轻视初唐四杰的言论发出的反驳。他认为,尽管四杰的作品在形式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诗人华丽,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就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第二首:

纵使晴明无雨色,满川风雨声。

老去诗篇浑漫与,不教管弦入新声。

译文:

即使天气晴朗没有下雨,整条河面上也仿佛传来风雨的声音。我年纪大了,写诗时随意挥洒,不再让新的音乐节奏进入我的诗中。

解析:

此诗表达了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他虽年事已高,但仍保持自由洒脱的笔调,不愿拘泥于形式,也不愿迎合新的潮流。

第三首:

不以辞害意,亦不以意害辞。

古人有言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今人好为奇语,殊不知其理不正。

译文:

我不因文辞而损害意思,也不因意思而妨碍文辞。古人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如今的人喜欢用奇特的语言,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并不正确。

解析:

杜甫在这里强调了“文”与“意”的平衡,反对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内容的倾向,也批评了当时一些诗人过于追求新奇表达的现象。

第四首: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岂有雕章琢句者,能工于自然?

译文:

文章原本就是自然形成的,只有高手才能偶然得到。难道那些刻意雕琢字句的人,真的能比自然更工巧吗?

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流畅文风的推崇,认为真正的佳作不是靠刻意修饰得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感悟与灵感。

第五首:

近来吴楚多诗人,争先恐后为新声。

欲学古人何所取?莫学浮华不切情。

译文:

近年来吴地和楚地出现了许多诗人,纷纷争先恐后地追求新奇的音调。想要学习古人,应当学习什么?不要学习那种浮夸华丽却缺乏真情实感的风格。

解析:

杜甫批评了当时文坛上一味追求新奇、忽略真情的风气,主张回归真实情感与传统精神。

第六首: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译文:

我暂且放纵一下少年般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手举着苍鹰。戴着锦绣帽子,披着貂皮大衣,千百骑兵席卷过平坦的山岗。为了回报全城百姓跟随我出猎,我要亲自射杀老虎,看看当年孙权那样的英雄气概。

解析:

这首诗虽然表面上写的是打猎,实则暗含了杜甫对理想与抱负的抒发。他虽年迈,仍怀有豪情壮志,渴望有所作为。

结语:

《戏为六绝句》虽然名为“戏”,但实际上却蕴含了杜甫对文学、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他在轻松的笔调下,表达了对文坛风气的担忧,对真挚情感的呼唤,以及对自身理想的坚持。这些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士人的责任感与情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