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及赏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震川文集》中。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记述了作者对旧居“项脊轩”的回忆与情感寄托,表达了对亲人、往事的深切怀念。全文虽短,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一、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通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仅方丈,然余曾寄食于此,因得亲炙。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矣。”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读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问渠侬,‘何不常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后五年,余归,见庭中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矣。
二、翻译
项脊轩,原是南边的一个小屋。房间只有方丈大小,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一座百年老屋,墙壁潮湿,雨水从屋顶滴落下来;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都找不到可以放置的地方。屋子朝北,阳光照不进来,中午过后就变得昏暗。我稍微修缮了一下,使得屋顶不再漏水。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周围砌上围墙,以便光线透入。又在庭院中种了些兰花、桂花、竹子和树木,原来的栏杆也显得更加美观了。书架上堆满了书籍,我或躺或坐,放声吟诵,静默独坐,周围的声响都能听见。庭院寂静无声,偶尔有小鸟飞来觅食,人来了也不飞走。时间久了,我能通过脚步声辨别是谁来了。
这座小屋一共经历了四次火灾,却都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守护吧。
然而,我在这里生活,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很多令人悲伤的事。起初,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体的。等到叔伯们分家,院子里便多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要穿过厨房才能吃饭,鸡还在厅堂里栖息。庭院最初只是一道篱笆,后来变成了墙,总共改变得两次。
家里有一位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她是祖母的婢女,哺育了两代人,母亲对她也很优待。房间虽然狭小,但我曾在这里寄居,因此得以亲近她。老妇人常常对我说:“这里,你母亲就站在这里。”她还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着,你母亲用手指敲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吗?’”
我从小就在这个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个小姑娘一样?”临走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多年没有成效,你的成功,就可以期待了。”
后来,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常常来到这个轩中陪我读书。妻子回娘家探亲时,告诉我的妹妹们说:“问她们,‘为什么不多来看看?’”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房间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五年,我回来时,看到庭院中的枇杷树,已经长得高大茂盛了。
三、赏析
《项脊轩志》以极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小屋,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归有光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无论是对旧居的回忆,还是对亲人的思念,都充满了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哀思。尤其是结尾处提到的“庭中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矣”,更是将物是人非的感伤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这篇散文不仅是归有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它以小见大,寓情于景,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