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陌生人”的概念,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2.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 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拒绝陌生人的邀请或请求,不轻易离开熟悉的环境。
二、活动准备:
- 图片或视频素材(如:陌生人接近孩子、孩子被带走等情景)
- 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围巾、玩具等)
- 教学PPT或故事绘本《我不跟陌生人走》
- 小贴士卡片(写有“不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要大声喊”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见过不认识的人?如果有人想带你去玩,你会怎么做?”
鼓励幼儿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引出“陌生人”的概念。
2. 情景讲述(8分钟)
教师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个情景故事:一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玩耍时,遇到一个陌生阿姨,阿姨说:“我认识你妈妈,带你去买冰淇淋。”小朋友跟着走了,结果发现被骗了。
提问:“你觉得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讨论,明白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
3. 角色扮演(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陌生人”与“小朋友”的互动场景。
例如:
- 一名幼儿扮演“陌生人”,试图用糖果或玩具吸引其他幼儿。
- 其他幼儿则扮演“小朋友”,练习拒绝并寻求帮助。
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说‘不’,并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
4. 安全儿歌学习(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一首简单易记的儿歌:
> “我不跟陌生人走,
> 看见生人要避开,
> 遇到困难找老师,
> 安全第一记心上。”
5. 拓展延伸(2分钟)
教师发放“安全小贴士”卡片,提醒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请家长协助在家中进行相关教育。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游戏和儿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和理解能力。但在角色扮演环节中,部分幼儿仍存在胆怯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逐步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
五、家园共育建议: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强化“不跟陌生人走”的观念。同时,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如外出购物、乘坐公交车等,帮助幼儿加深对安全行为的理解与实践。
备注: 本教案内容为原创设计,适用于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