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 理解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古诗的能力,提升语言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诗。
-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由景及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配乐朗诵音频、相关图片(如月夜、故乡景象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李白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夜晚的图片,营造宁静氛围。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看到过月亮?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夜晚思念家乡的古诗——《静夜思》。”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正发音。
4. 解释诗题:“‘静夜’指的是安静的夜晚;‘思’是思念。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
(三)细读品析(15分钟)
1. 分句讲解:
-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疑是地上霜”:诗人以为是地上的白霜,表现出一种错觉,也暗示了夜的寒冷。
- “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 “低头思故乡”:低头沉思,心中充满对家乡的思念。
2.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亮,感受到淡淡的忧伤。
3. 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看到明月会想到家乡?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介绍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但也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
2. 拓展阅读:出示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静夜思》的变体或相似主题的诗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学生分享: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思乡”经历,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中的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布置作业:
- 背诵《静夜思》并默写。
- 画一幅“静夜思”的画面,并配上一句诗。
- 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看到月亮时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 清冷的夜晚
疑是地上霜。 → 错觉,思乡之感
举头望明月, → 对远方的牵挂
低头思故乡。 → 浓浓的乡愁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