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梳理,真的熬不住了,求给个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02:28:20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梳理】《苏武传》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了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忠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仍不屈服、最终归汉的感人故事。本文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言文知识,对于学习古文、理解古代人物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假字

1. “见”通“现”

例句:“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解析:此处“见”通“现”,表示“显现”。

2. “亡”通“无”

例句:“今乃弃捐,令其母子不得相见。”

解析:“亡”同“无”,意为“没有”。

3. “属”通“嘱”

例句:“单于使陵至海上,谓武曰:‘……’”

解析:“属”通“嘱”,意为“嘱托”。

二、古今异义词

1. “丈人”

古义:对长辈的尊称,如“父辈”。

例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今义:妻子的父亲。

2. “谢”

古义:道歉、认错。

例句:“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今义:感谢、道谢。

3. “以为”

古义:认为、当作。

例句:“以状语武。”

今义:认为某物是某种东西。

三、一词多义

1. “使”

- 出使: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命令:如“单于使陵至海上。”

- 使者:如“使者来,欲令武与匈奴和亲。”

2. “辞”

- 辞别:如“辞决而行。”

- 推辞:如“辞谢不从。”

- 言辞:如“辞气甚壮。”

3. “绝”

- 断绝:如“绝大漠。”

- 极度:如“绝处逢生。”

- 拒绝:如“辞绝不从。”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杖汉节牧羊”中的“杖”,原为名词,此处作动词,意为“拄着”。

2. 形容词作动词

- “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原为形容词,此处作动词,意为“使……投降”。

3. 使动用法

- “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

五、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例句:“何以汝为见?”

解析: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2. 被动句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解析:“见”表被动,意为“被侵犯”。

3. 省略句

例句:“(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解析:省略主语“武”。

六、重点实词积累

| 词语 | 释义 |

|------|------|

| 使 | 出使 |

| 诈 | 欺骗 |

| 置 | 安置 |

| 食 | 给……吃 |

| 廪 | 粮仓 |

| 行 | 行列、队伍 |

| 善 | 好、友好 |

| 弃 | 抛弃 |

| 诛 | 杀害 |

七、文化常识

1. 汉匈关系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苏武作为使者,肩负着维护和平的重要使命。

2. 礼仪制度

文中多次提到“拜”、“谢”、“辞”等礼仪动作,反映了汉代重视礼制的社会风气。

3. 民族观念

苏武坚守气节、不屈服于强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的精神。

八、总结

《苏武传》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充满文言文知识的典范之作。通过梳理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语言的特点,同时也能深入体会苏武坚贞不屈、忠于国家的精神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原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逐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