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在语文教学中,第二课时往往承担着深化理解、拓展思维的重要任务。对于课文《灰雀》,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生字词、文章内容及初步情感体验展开,而第二课时则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及文本背后所传达的教育意义。
本节课以“感悟人物品质,体会语言魅力”为核心目标。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对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文中关键人物——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语言的艺术性。
在分析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当列宁问“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能歌唱了!”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以及对小男孩行为的关切。而在小男孩回答“会飞回来的”时,学生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更是一种内心的转变与成长。
课堂中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围绕“你认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说出灰雀的去向?”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同学认为是出于害怕,有的同学则认为是出于保护,还有的同学提出可能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这样的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
此外,教师还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了与课文相关的配乐朗诵,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听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与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诚实”与“责任”的重要性。通过设置情景模拟,如“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
整堂课结构清晰,环环相扣,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情感的熏陶,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教育功能。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