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注释及练习题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注释及练习题,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17:34:20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注释及练习题】《人琴俱亡》是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的一则短文,讲述了王子猷(王羲之之子)得知弟弟王子敬(王献之)去世后,悲痛欲绝、不哭而终的故事。文章虽短,却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原文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未至,已恸绝良久。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遂卒。

二、翻译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但王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一定是死了。”说话的时候一点也不悲伤。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去参加葬礼,还没到,就已经悲痛得昏过去了很久。王子敬平时很喜欢弹琴,王子猷就直接走进灵堂,坐在灵床上,拿起了王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好了,他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人和琴都失去了。”于是他又悲痛得昏死过去,不久也去世了。

三、注释

- 王子猷:王羲之的次子,字徽之,东晋名士。

- 王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子,字子敬,亦为著名书法家。

- 病笃:病重。

- 索舆:要车。

- 恸绝:悲痛得昏厥。

-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

- 弦既不调:琴弦已经调不好了,象征人已亡,琴也不再有声。

- 人琴俱亡:人和琴一起消失,比喻失去亲人与心爱之物。

四、内容理解与赏析

《人琴俱亡》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王子猷在得知弟弟去世后,并没有立即哭泣,而是选择亲自前往吊唁,途中悲痛欲绝。当他看到弟弟生前最爱的琴时,更是情绪崩溃,最终因悲痛而亡。这种“情深不寿”的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亲情的极度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细腻与敏感。

文中“人琴俱亡”成为千古传诵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失去至亲或至爱之人后的极度悲痛。

五、练习题

1. 简答题:

(1)王子猷为何“语时了不悲”?

答:王子猷在得知弟弟去世的消息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悲伤,可能是因为他不愿轻易表露情感,或者是在压抑内心的痛苦。

(2)“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亲人去世的深切悲痛,以及对昔日美好回忆的怀念。

2. 选择题:

(1)《人琴俱亡》出自哪部作品?

A. 《世说新语》

B. 《论语》

C. 《史记》

D. 《汉书》

答案:A

(2)王子猷最后是如何去世的?

A. 病死

B. 悲痛而死

C. 被害

D. 自杀

答案:B

3. 阅读理解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人琴俱亡”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人琴俱亡”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人和琴都失去了”,更是一种情感的极致表达。它象征着一个人在失去最亲密的亲人后,连他生前最爱的东西也失去了意义,从而引发了极度的悲痛。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古人对生命、情感和艺术的深刻理解。

六、总结

《人琴俱亡》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的散文,通过对兄弟情谊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最为柔软的一面。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情感层面来看,这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