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疾病管理水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2016年发布了《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权威的诊疗依据。
一、痛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或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根据指南,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0.3%上升至当前的1%以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二、痛风的诊断标准
指南明确指出,痛风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典型的痛风发作表现为突发性单关节红肿热痛,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血清尿酸浓度超过420 μmol/L(男性)或360 μmol/L(女性)可作为参考指标,但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痛风的治疗策略
1. 急性期治疗
急性发作时,主要目标是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指南强调,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首选NSAIDs,并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低剂量,以减少副作用。
2. 降尿酸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或有痛风石形成的患者,应考虑长期降尿酸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目标是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 μmol/L。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并根据个体反应调整剂量。
3.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指南建议患者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同时注意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四、特殊人群的管理
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患者,指南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例如,妊娠期女性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而老年患者则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的变化。
五、预后与随访
痛风虽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持续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频率。指南建议患者定期复诊,评估尿酸水平和关节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为我国痛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远离痛风的困扰,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