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潼关》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所作的一首诗,全诗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诗人面对山河壮丽、时局动荡时的慷慨激昂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谭嗣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志在改革的精神风貌。
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抱孤城却未平。
翻译:
自古以来,高耸的云层聚集在这座城池之上,
秋风拂过,吹散了战马奔腾的声音。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似乎仍感束缚,
群山环绕着孤城,却仍未平息。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谭嗣同游历潼关时,彼时他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内心充满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既描绘了潼关地势险要、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也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沉闷。“秋风吹散马蹄声”则暗示了战争的余音未歇,社会动荡不安。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抱孤城却未平”,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思考。黄河虽奔腾不息,但仍觉束缚;群山环抱的孤城,虽有屏障,却难以安定。这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更是一种隐喻:国家虽有山河之险,但内忧外患不断,改革之路依然艰难。
谭嗣同其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人物之一。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主张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在变法失败后,他拒绝逃亡,选择以死明志,留下“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千古绝唱,成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结语:
《潼关》一诗虽短,却意境深远,情感激昂。它不仅是谭嗣同个人情怀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缩影。读此诗,仿佛能听到一个热血青年在风雨飘摇中的呐喊,感受到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与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