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127):王允千里??黄宪万顷。虞騑才望??戴渊】《蒙求》一书,乃古代启蒙读物,以简练之语,讲述历史人物之德行与才识,旨在启智育人。其中第127则:“王允千里,黄宪万顷;虞騑才望,戴渊”,虽字数不多,却蕴含深意,引人深思。
“王允千里”一句,讲的是东汉末年名臣王允。他出身寒门,却志向远大,心怀天下。据史载,王允曾有“千里之志”,意指其胸怀广阔,目光长远。他不仅在朝中为官清正,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设计诛杀董卓,虽最终未能成事,但其气节与胆识,令人敬佩。王允的“千里”并非指地理距离,而是喻其志向高远、胸襟开阔。
“黄宪万顷”中的黄宪,是东汉时期的贤士,字子春,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史书称他“器量弘深,有君子之风”,其胸怀如江海般宽广,故有“万顷”之誉。黄宪虽不居高位,却以德行服人,成为当时士人推崇的楷模。他的存在,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之道,虽不显赫,却足以影响一方。
接下来,“虞騑才望”中的虞騑,是东晋时期的人物,字子音,才学出众,声望极高。他年轻时便以文采斐然、见识超群闻名于世,深受时人敬重。他的“才望”二字,既是对才华的认可,也是对其声望的肯定。虞騑虽未仕途显达,但其学识与德行,使其在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最后“戴渊”一句,指的是戴渊,字若思,东晋名将。他早年游侠江湖,后投军从戎,屡立战功,最终成为一代名将。戴渊虽出身草莽,却能弃武从文,转而致力于国家治理,展现了其非凡的胸襟与抱负。他的经历,正是“由武入文”的典范,体现出一种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综上所述,这一则《蒙求》内容,通过四位历史人物的简要介绍,传达出对才德兼备、志向远大的推崇。王允之志、黄宪之德、虞騑之才、戴渊之变,皆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人虽身处不同时代,却都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这一理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