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的意思和典故】“昭然若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事情真相非常清楚,像揭开布一样显而易见。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描述某些行为或现象的明显性。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昭然若揭 |
| 拼音 | zhāo rán ruò jiē |
| 释义 | 形容事情真相非常清楚,像揭开布一样明显。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意图或事实的暴露程度高,无法隐藏。 |
| 近义词 | 显而易见、无所遁形、原形毕露 |
| 反义词 | 隐晦难明、含糊其辞、藏头露尾 |
二、成语出处与典故
“昭然若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之狗马也,不足为道。’……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从大王击秦。’……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未有以应,曰:‘壮士!’又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默然不应。……”
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使用“昭然若揭”,但其中所体现的“事态分明、无可隐瞒”的精神,与该成语的含义高度契合。
后来,“昭然若揭”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表面掩盖、实则难以掩饰的事情。例如,《后汉书·王符传》中提到:“其言昭然若揭,使人知其意。”这说明“昭然若揭”最初是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的清晰可见。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行为 | 他的作弊行为早已昭然若揭,大家早已看在眼里。 |
| 讨论事件 | 这次丑闻的真相已经昭然若揭,再无遮掩的可能。 |
| 文学描写 | 他那虚伪的面具在真相面前昭然若揭,毫无保留。 |
四、总结
“昭然若揭”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强调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被清楚地揭示出来,无法回避。它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经过历史发展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手段。无论是用于书面写作还是口语交流,都能准确传达出“真相大白”的含义。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昭然若揭的意思和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