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我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深度。这是一篇关于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精神的故事,它不仅讲述了战争年代中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的伟大事迹,更传递了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价值观。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去感受人物形象。例如,当讲到白求恩医生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情节时,我鼓励学生们关注文中具体描写动作、神态以及对话的部分,如“他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病人痛苦地呻吟着”,这些生动的描述让白求恩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反复朗读与分析,孩子们逐渐理解了这位伟大医生是如何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始终坚守岗位完成使命的。
其次,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尝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针对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手术台就是阵地”,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手术台是阵地?”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因为战场上的医生同样面临着生命危险;也有人提出,这体现了白求恩对医疗工作的极端负责态度。这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了文章主旨。
此外,我还特别注意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通过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艰难处境以及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支持,使学生认识到白求恩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专家,更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者典范。这样的拓展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生活,并学会感恩那些曾经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们。
最后,在总结阶段,我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不少孩子表示,他们被白求恩的事迹深深打动,并立志要做一个有担当、乐于助人的好少年。看到孩子们真诚的眼神,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总之,《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成就感。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让每堂课都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