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 理解诗中“寒雨”“孤城”等意象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高洁的情操。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朗读技巧。
- 难点:把握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高洁的品格。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朗诵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作者介绍、字词解释、初步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送别的视频或展示几幅送别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 提问:“你有没有过离别的经历?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分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4.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寒雨”“孤城”“冰心”等)。
(三)深入理解(15分钟)
1. 逐句解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夜雨绵绵,江水茫茫,诗人送别友人,眼中只有孤独的山影。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讨论:“冰心”“玉壶”象征什么?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联系诗人处境,理解其高洁情操。
2. 情感体验
- 设计情景对话:“如果你是诗人,面对离别,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展示另一首送别诗(如《赠汪伦》),对比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写作练习
- 以“我最难忘的一次离别”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 文化拓展
- 介绍“冰心玉壶”这一典故的来源及其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为什么能穿越千年打动人心?
3. 布置作业:
-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简短的赏析。
五、板书设计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意象:寒雨、孤城、玉壶
情感:离别之痛、高洁情操
主题:友情与品格
```
六、教学反思(可选)
-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情感体验环节,部分学生仍需进一步引导。
- 下一步将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风格的感知能力,提升鉴赏水平。
备注: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