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题为“绿筠轩”,意指僧人居住的竹林小屋。此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景,更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与淡泊心境的追求,是一篇兼具哲理与美感的佳作。
原文: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旁人笑我太痴绝,我笑他人看不彻。
君不见,洛阳花,长安月,
一时名动京华,百年空寂灭。
君不见,山中兰,涧底松,
幽处自生香,清风拂面来。
何如绿筠轩,终日对潇洒。
一寸心,万古同,
不随流俗变,不逐浮云去。
翻译:
可以让人没有肉吃,但不能让人心中没有竹子。
没有肉会让人消瘦,没有竹子则让人庸俗。
人瘦还可以恢复健康,人一旦庸俗就难以救治。
别人笑我太过痴傻,我却笑他们看不透其中真意。
你没看见吗?洛阳的花、长安的月,
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却已寂灭无声。
你没看见吗?山中的兰花、溪边的青松,
虽生长在幽静之处,却自有清香,清风吹拂而来。
哪里比得上这绿筠轩,整天面对如此洒脱的景象。
心中哪怕只有一寸清明,也足以跨越千年。
不随波逐流改变,不追逐浮云而迷失。
赏析:
这首诗以“绿筠轩”为题,借竹喻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坚守。诗中通过对比“肉”与“竹”的关系,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苏轼认为,物质的匮乏可以弥补,但精神的贫瘠却是无法救药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他一贯的文人情怀和人生观。
诗中还运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洛阳花”、“长安月”、“山中兰”、“涧底松”,这些象征着短暂繁华与永恒高洁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绿筠轩”所代表的超然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操守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哲理思辨,又有情感抒发,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深厚功底与独特风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结语:
《於潜僧绿筠轩》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关于人生选择与精神追求的诗。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高洁,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