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译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文辞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文章以夜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那一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微风轻轻吹来,水面平静无波。我们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着《明月》的诗句,唱着《窈窕》的篇章。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缓缓移动。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水天相接,一片辽阔。我们的小船像一片苇叶般随波逐流,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广阔之中。
继续译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句意思是:多么广阔啊,好像乘着风在空中飞翔,不知道飞到哪里为止;多么轻盈啊,仿佛超脱尘世,独自一人,如同飞升成仙一般。
再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时我们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是:“用桂木做的船桨,用兰木制成的船桨,划过清澈的水面,追逐着流动的月光。我的心情悠远,遥望那远方的美人,却只能在天的那一边。”
结尾部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有一位客人吹起了洞箫,随着歌声一起应和。那声音低沉哀婉,像是在诉说忧愁,又像是在倾诉思念,余音绵长不断。它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也让孤舟上的寡妇感到悲伤落泪。
总结: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通过描绘赤壁之夜的美景与情感的变化,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悟,对自然永恒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索。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