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书店“窃读”的经历与情感变化。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3.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如何偷偷地在书店里读书的故事。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没有书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怎样去获取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如何“窃读”的。
(学生回应:“没有书的话,就只能靠自己想象。”“或者去图书馆借书。”)
二、初读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为什么要在书店“窃读”?
- 在“窃读”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要交流。)
三、精读品析
教师: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文章中的关键段落。
原文片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跑向最里面的一排书架。我终于找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书,小心翼翼地抽出来,坐在角落里,开始读。”
教师提问:这段话中,“暗喜”“踮着脚尖”“小心翼翼”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学生A:说明作者很害怕被发现,所以动作非常轻。
学生B:也体现出她对这本书的渴望。
教师:很好。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虽然“窃读”,但她的内心是充满期待和兴奋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本文的亮点之一。
四、情感体验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当你站在书店门口,看到那一排排书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闭眼沉思,随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学生C:我觉得特别紧张,怕被店员发现,但又特别想看看那本书。
学生D: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渴望,仿佛书里的世界就在眼前。
教师:是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她既害怕被发现,又无法抑制对知识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
教师: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作者当年好得多,有丰富的书籍资源,还有电子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阅读。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作者一样,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呢?
学生E: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读书,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F:是的,不能因为有了书就忽略了阅读的意义。
六、总结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窃读记》这篇文章,不仅了解了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七、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窃读”的理解。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一段推荐语,说明为什么喜欢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结合情感体验与现实联系,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的充实依然需要我们用心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