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窃读记》课文原文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其中,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窃读记》便是这样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对书籍的渴望与追求,展现了阅读带来的精神力量。
一、课文原文
《窃读记》是林海音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讲述自己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偷偷躲在书店里“窃读”的经历,表达了对知识的热爱与对阅读的执着。
以下是课文的节选
> 我喜欢读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我家很穷,买不起书。于是,我常常去书店,站在书架前,默默地看,不买也不借,只是“窃读”。
> 书店里的人都很忙,没人注意我。我站在书架前,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书中的故事让我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饥饿。
> 有一次,我正在看一本新到的书,忽然听见店员说:“小朋友,这本书你不能看了。”我心里一惊,赶紧放下书,低着头走了出去。
>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再看看那本书。于是我每天放学后都去书店,假装是来买其他书的,其实只是为了看那本新书。
>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问店员:“请问这本书可以借吗?”店员笑了笑,说:“我们这里不借书,但你可以买。”我听了,心里很难过,但我没有放弃,继续每天去书店,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攒够了钱,买了那本书。
> 那天,我抱着书,像抱着一个宝贝,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二、课文赏析
《窃读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极具感染力。文章通过“窃读”这一行为,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书籍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享受,而作者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偷看”,完成了对知识的追求。
文章的语言简洁流畅,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如“站在书架前,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沉浸在书中的那份专注与快乐。同时,文中还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向往。
三、教学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窃读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它告诉孩子们:知识是无价的,学习是值得坚持的。即使条件有限,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梦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窃读”背后的深意,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结语
《窃读记》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文章,它让我们看到,在追逐知识的路上,哪怕只是一次“窃读”,也能点亮心灵的光芒。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这篇课文中汲取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