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的成语解释】“罄竹难书”是一个常用于形容罪行极多、无法全部记载下来的成语。该成语源自古代,最早见于《旧唐书·李密传》中对隋炀帝的评价:“罄南山之竹,书罪未尽;决东海之波,流恶难穷。”意思是即使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即使东海的水都用来洗刷他的恶行,也无法洗净。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罪行极其严重,数量庞大,难以完全记录或清算。
罄竹难书成语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罄竹难书 |
拼音 | qìng zhú nán shū |
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 |
含义 | 形容罪行极多,难以全部记录或清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罪行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罄竹难书(重复使用)、不可饶恕 |
反义词 | 洁身自好、清白无辜 |
例句 | 隋炀帝的暴政罄竹难书,百姓苦不堪言。 |
总结
“罄竹难书”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罪行累累、难以计数的人或行为。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古人对道德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历史评论、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用来强调某种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性。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运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上就是【罄竹难书的成语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