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文阅读】《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撰写的一篇议论文,旨在阐述“从师”的重要性,并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思想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师说》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责。韩愈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虚心求教,不应以年龄或地位为由拒绝向他人学习。他还批评了当时社会中“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请教。
文中还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明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知识和才能可以互相学习,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最后,韩愈呼吁人们重视师道,恢复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词语 | 解释 | 出处 |
| 师 | 老师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传道 | 传授道理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受业 | 教授学业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解惑 | 解答疑惑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无贵无贱 | 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吾师 | 我的老师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焉 | 于此 | “不耻相师,耻则足矣” |
| 道 | 道理、学问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三、重点句子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因此,无论高贵与低贱,无论年长与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读书并练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感到羞耻,官位高的人做老师就接近阿谀。 |
四、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展开论述,结尾呼应开头,层层递进。
2. 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句式多变,富有节奏感。
3. 论证有力:通过对比古今、上下、师生等关系,增强说服力。
4. 思想深刻:强调尊师重道,提倡平等学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师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因身份、地位或年龄而轻视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结语:
《师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学习的思想经典。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师道、如何对待学习,对现代人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以上就是【师说文言文阅读】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