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上一句】一、
“虽远必诛”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敌人或威胁的坚决态度。这句话最早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原文为:“纵敌不忠,乘危不仁,虽远必诛。”意思是即使敌人逃得再远,也要将其诛杀,体现了强烈的正义感和果断的行动力。
在现代语境中,“虽远必诛”常被用来形容国家或组织对潜在威胁采取强硬措施的决心,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反恐、打击犯罪等领域。然而,这句成语的完整出处并非只有“虽远必诛”,其前一句“纵敌不忠,乘危不仁”同样重要,它强调了不追击敌人是不忠的行为,而面对危险却选择退缩则是不仁的表现。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整理。
二、表格展示
|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释义 | 现代用法 | 
| 虽远必诛 | 《汉书·赵充国传》 | “纵敌不忠,乘危不仁,虽远必诛。” | 即使敌人逃得再远,也要将其诛杀。 | 表达对威胁的坚决打击态度,多用于国家政策或军事行动。 | 
| 纵敌不忠 | 《汉书·赵充国传》 | “纵敌不忠,乘危不仁,虽远必诛。” | 放过敌人是不忠的行为。 | 强调对敌人的责任与担当。 | 
| 乘危不仁 | 《汉书·赵充国传》 | “纵敌不忠,乘危不仁,虽远必诛。” | 在危难时退缩是不仁的表现。 | 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要勇敢面对挑战。 | 
三、结语
“虽远必诛”的完整出处不仅包含“虽远必诛”,还包括“纵敌不忠,乘危不仁”。这三句话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强调在面对威胁时不应退缩,而应果断行动。理解这句成语的全貌,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虽远必诛上一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