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使命的原文翻译注释是什么】一、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讲述了秦国威胁魏国时,唐雎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坚持国家尊严,最终以智取胜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人物性格与思想,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是古代外交辞令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并附上详细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背景。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答应我吧!” | “易”:交换;“其”:表示希望或请求语气;“许”:答应。 | 
|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不过,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 “加惠”:施加恩惠;“虽”:即使;“弗敢易”:不敢交换。 | 
|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 “说”同“悦”,高兴;“因”:于是;“使于秦”:出使到秦国。 | 
|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而你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得以保存,是因为你看重我这个长者,所以我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 “错意”:放在心上;“长者”:年长的人,指秦王自尊。 | 
| 唐雎对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是谓‘大王’。” | 唐雎回答说:“像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掠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向宫殿。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愤怒尚未发作,祥瑞之气从天上降临,这就是所说的‘大王’。” | “专诸”“聂政”“要离”:古代刺客;“休祲”:吉祥的征兆;“大王”:这里指秦王。 |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也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 “怫然”:愤怒的样子;“天子之怒”:指帝王的暴怒。 | 
|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 唐雎回答:“我没听说过。” | 表示谦逊,为下文做铺垫。 | 
|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秦王说:“天子的愤怒,会使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流淌千里。” | 描述天子的恐怖威力。 | 
|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唐雎问:“大王可曾听说过平民的愤怒吗?” | 转换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 | 
|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秦王说:“平民的愤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 指出平民的反抗方式微不足道。 | 
|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是谓‘大王’。” | 唐雎说:“这是平庸之人的愤怒,不是士人的愤怒。像专诸刺杀王僚时,彗星掠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向宫殿。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愤怒未发,祥瑞之气从天而降,这就是所说的‘大王’。” | 再次强调刺客的壮举,暗示自己也有类似的勇气。 |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秦王脸色变得柔和,直身跪着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得以保存,只是因为有您这样的人啊。” | “色挠”:脸色变软;“谢之”:道歉;“谕”:明白。 | 
三、结语
《唐雎不辱使命》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外交故事,更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与智慧。唐雎以言辞应对强权,展现了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如需进一步探讨文中人物性格、历史背景或文学价值,欢迎继续交流。
以上就是【唐雎不使命的原文翻译注释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