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不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道德低下、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在成语词典中,“不仁不义”通常被解释为“没有仁爱之心,也不讲道义”,用来批评那些行为恶劣、不顾他人感受或违背社会公德的人。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及其弟子强调“仁”与“义”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其中,“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与体恤,“义”则是指对道德原则的坚守和责任感。因此,“不仁不义”正是对这两种美德的完全背离。
从字面来看,“不仁”意味着没有怜悯之心,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不义”则表示做事不合情理,违背了应有的道德标准。当一个人既缺乏同情心又不守道义时,就很容易被认为是“不仁不义”的人。
在现代语境中,“不仁不义”多用于批评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如果某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了合作伙伴或消费者的利益,就可以用“不仁不义”来形容其行为。
虽然“不仁不义”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但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或日常对话中,它也常常被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事件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不仁不义”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它提醒人们在做人做事时,要秉持仁爱与正义,避免成为被人唾弃的“不仁不义”之人。
在成语词典中,除了基本释义外,还可能附带相关的近义词(如“寡廉鲜耻”、“忘恩负义”)和反义词(如“仁至义尽”、“正直无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