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登高》课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已56岁,居住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此时的杜甫生活困顿,身体多病,长期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正是他在秋日登高时所作,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诗歌赏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秋天的肃杀景象:天高风急,猿猴啼叫,水清沙白,鸟儿盘旋。这些自然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一步扩展画面,展现出广阔的空间感和时间的流逝感。“落木”象征着生命的凋零,“长江”则象征着永恒的流动。这两句诗不仅写景,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年老体衰的悲凉心境。一个“常作客”道尽了人生的漂泊不定,一个“独登台”则凸显了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历经磨难,两鬓斑白,身心俱疲,甚至连酒都不能再喝了,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奈之情。
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与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 对仗工整:全诗语言凝练,结构严谨,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节奏分明。
3. 情感深沉: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结合,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与人生感慨。
教学意义:
《登高》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结语:
杜甫的《登高》不仅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真挚的情感,跨越千年,依然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